
你们也太不懂事了,我把房子都让给你们住了!
1969年,许世友听说王近山的情况后,有些不高兴地发表了看法。
许世友为何把自己的住处让给了王近山?王近山到底出了什么事?
【复出后的窘境】
那就让他到我们南京军区报到吧!
1969年的一次会议中,讨论到王近山的职务安排时,许世友立刻起身表态,建议把王近山调到南京军区任职。
中央开会讨论后,批准了许世友的申请,接着王近山就接到了中央的调动通知。
听说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的位置是许世友帮忙争取到的,他内心充满感激。他琢磨着,这次去南京,一定要当面好好感谢许世友。
然而,出乎他意料的是,许世友给予的关怀远不止于此。
王近山整理完行李,随后和家人一起登上火车,前往南京。
火车上,王近山心潮起伏,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。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,他咬牙挺过,如今回想起来,依然让他心酸不已。
他觉得自己还能为国家出力,因此对南京军区的工作充满了期待和向往。
来接人的肖永银差点没认出那个神采飞扬的“王疯子”。
王近山带着老婆,一手提着旧箱子,一手抓着只老母鸡,后面还堆着些蔬菜和粮食,看起来跟普通庄稼汉没啥两样。
在肖永银的记忆里,王近山的形象变得有些模糊,不再像从前那样盛气凌人,反而多了些岁月的痕迹,这让肖永银不由得为这位老战友感到难过。
眼下没工夫琢磨这些,肖永银抛开杂念,迈步向王近山那边赶去。
他满脸笑容地打招呼:“老领导,咱们可有些日子没见了!我这次是受军区司令员指派,专门来接您的。”
王近山一瞧是肖永银来接他,立马明白了许世友的用意。之前那些不愉快,也在两人对视的瞬间烟消云散。
这时,又一位来接站的人走了过来。他就是原6纵16旅的旅长尤太忠,和肖永银一样,他也曾是王近山的得力干将。
得知昔日的老领导即将到任,他们主动请缨,前去迎接。而身在南京的聂凤智因为工作缠身,实在抽不出空过来。
军区司令许世友原本打算亲自去接他,可是突然接到外出检查的任务,就只好安排其他人代为前往。
但在去检查工作前,他特意叮嘱肖永银要好好照顾王近山,还让军区的人给王近山安排好住的地方和办公场所。
肖永银认真地把所有细节都向王近山做了汇报。看到事情安排得这么周全,王近山对许世友的感激之情又深了几分。
眼看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去,许世友特意给军区拨了个电话。王近山在电话里简单跟他聊了几句,随后两人约定过几天当面详谈。
安顿下来后,许世友一刻也没耽搁,立即赶往军区,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去拜访王近山。
他们分开很长时间了,仿佛有说不尽的话题。
“这些年,你的日子还好吗?”许世友关切地询问。
“最近不忙,日子过得挺舒坦,我还常出去溜达溜达!”王近山装作若无其事地说。
许世友一时不知该说什么,只能简单回应:“现在没事了,以后也会好起来的!”
王近山轻轻颔首。
许世友接着问:“给你安排的住处还行吗?有没有哪里觉得不太方便的?”
他不清楚王近山一家被工作人员安排到了哪个地方,这才开口询问。
王近山提到,那里有个营地的屋子,空间挺大,足够他们住下。
可许世友一听这话,脸色立马就变了,显然对这个安排很有意见。
许世友表示:“这些年轻人不了解情况,也不认识你,我这就把房间让出来给你!”
王近山赶紧婉拒,对方已经帮了自己不少忙,怎么好意思再添麻烦呢?而且那间房子已经挺不错了,他并不追求特别豪华的住所。
看到王近山立场坚定,许世友也没再说什么,只是在心里默默琢磨着。王近山也没太在意,觉得许世友不过是随口一提,并非当真。
第二天一大早,许世友站在自家门口,干脆利落地喊了句:“搬!”
【晚年高风亮节】
看到许世友态度坚决,王近山便不再多说什么。
王近山携妻子前往许世友的居所,南京人和街上行人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,但靠近许世友家的地方却显得格外宁静。
许世友对王近山说:“你们就安心住这儿吧,遇到什么困难随时跟我说!”
王近山对许世友的悉心关照充满感激。要不是有许世友帮忙,他现在说不定还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呢。
王近山不假思索地说了声“谢谢”,他随即意识到,自从下了火车,这个词他已经重复了无数次。然而,面对他们的援助,他除了在日后工作中加倍努力回报外,别无他法。
一切安排妥当后,王近山走马上任。面对昔日部下如今成了自己的领导,他丝毫没有不自在,反而经常主动向他们请示工作。
每当遇到关键任务,王近山总会联系聂凤智和肖永银。尽管两人都表示让他全权处理,但制度摆在那儿,他不能跳过正常程序擅自行动。
大家都清楚王近山的脾气,看他坚持己见,也就没再反对,只能照他的意思来。
现在的王近山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变化是,他曾经那股子冲动的劲头已经消失不见了。
许世友总爱提起王近山在战场上的勇猛,可王近山听到这话只是轻轻摇头:"那些事都翻篇了。"他总是一副历经风雨的模样,仿佛随时都在回味过往。
但他在军区的事务上,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头可一点没减。
要搞好军区的工作,就得经常去各地实地考察,他总是亲自跑现场、抓细节。
王近山一步一步走遍每块地方,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汗水。
即使身体被疾病困扰,他依然咬牙坚持,哪怕要翻山越岭也不退缩。哪怕需要别人扶着走,他也一定要去。
王近山整天都在忙活,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。连着好几天这么干,他累得够呛,可一句牢骚也没发,还是埋头接着干。
大家都劝他别太拼命,身体要紧,只有保持健康才能干好工作。可王近山一心想着要把过去耽误的时间都补上,连家里人的话也听不进去。
王近山心里挺欣慰的,几个孩子都跟他一块儿生活。要还是以前那间小屋子,根本挤不下这么多人。多亏了许世友帮忙,才解决了这个难题。
王近山总是提醒子女们,要牢记别人对他们的帮助,好好为国家出力,坚持做人做事的底线,千万不能犯错误。
王近山的话深深印在孩子们心中,他们时刻不忘感恩国家的关怀。
王近山因为长时间超负荷工作,身体透支严重,最终支撑不住病倒了。
王近山躺在病床上,望着窗外的景色,心中回想着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,隐约感觉到生命可能快要结束了。
面对家人,王近山表现得异常平静,他没有喊一声疼,只是用平常的口吻与他们交谈。
每当昔日的战友们来看望王近山,那便是他心情最为愉悦的时刻。
肖永银、尤太忠、李德生几位老部下都到医院看望。看到曾经精神抖擞的老首长如今虚弱地躺在病床上,大家心里都很不是滋味,百感交集。
老战友杜义德来医院看望,王近山一见他们就打开了话匣子,聊得停不下来。
【一代战将陨落】
王近山因为病情严重,接受了一次手术。术后他只能进食流质食物,并且无法下床活动。
来看望他的人都会带些补品,但王近山一般都不肯收。只有那些关系特别好的老战友送的东西,他实在推辞不掉,才勉强收下。
大家都觉得他很快就能康复,但王近山心里清楚,这次他恐怕撑不过去了。
1978年4月,王近山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,意识变得模糊不清。然而,他口中含糊不清的低语,却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。
病床上的王近山显得格外消瘦,他声音虚弱地问:“这是什么地方?前线情况怎么样了?”
他的亲属们簇拥在他身边,当他说完话后,最小的孩子低声回应,嘴里蹦出了“李德生”这个名字。
王近山听到“李德生”这个名字,顿时感到轻松不少:“李德生接手了,我终于能歇会儿了。”
话音未落,王近山缓缓合上眼睛,就此长眠不醒。
所有人都红了眼眶,大家为失去这位英勇的将军感到无比悲痛。
后来我们问起王近山的家人,为什么提到李德生时,他的子女告诉我们,父亲总爱回忆抗美援朝那段岁月,特别是上甘岭那场战斗。
在上甘岭那场硬仗中,他和杜义德他们绞尽脑汁,可五台山高地还是没能拿下。那一仗打得惨烈,双方都损失了不少人。
当时王近山想到了李德生,立即指派他率领12军驻守阵地。在李德生的指挥下,12军与15军协同作战,最终击退了敌军,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
在李德生率领部队与敌人交战时,王近山曾感慨道:李德生顶上了,咱们总算能喘口气了。
到了晚年,王近山总爱念叨这句话,哪怕记忆已经模糊不清,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却始终刻在他的脑海里。
听完他的话,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。王近山这辈子活得那么狂放不羁,到了晚年却变得如此平静,这种转变该有多煎熬啊!
王近山去世的时候,才63岁。
最让他感到宽慰的,是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。他曾以为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,却不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了这样的机会。
王近山忍着剧痛坚持奋斗,他用尽最后的力量为国家贡献力量。这既是他的幸运,也是他的遗憾。幸运的是他始终坚守在岗位,遗憾的是他无法继续为事业拼搏。
这位战功卓著、性格不羁的将军走完了人生旅程,现在终于能够安息了。